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护理重点包括术后监测、避免感染和定期复查,护理不当可能引发并发症。术后短期内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确保起搏器正常工作;伤口护理需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感染;日常生活中应远离强电磁场,定期复查确保起搏器功能正常。
1、术后监测是护理的关键环节。患者需在监护室观察24-48小时,重点监测心率、血压和心电图变化,以确保起搏器正常工作并排查异常情况。如果出现
心悸、头晕或起搏器失灵的症状,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护理人员需详细记录起搏器参数,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2、感染预防是术后护理的重要部分。伤口护理需保持干燥清洁,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污染。术后24小时内,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防止伤口裂开或出血。如果发现伤口红肿、渗液或发热,可能是感染的信号,需立即就医。术前术后可适当使用抗生素,降低感染风险。
3、日常生活护理需特别注意电磁干扰。患者应远离强电磁场设备,如微波炉、磁共振成像仪等。避免提举重物或剧烈运动,防止起搏器移位。手机使用时应远离起搏器区域,建议使用对侧耳朵接听电话。日常活动中,需避免突然的体位改变,以防晕厥或跌倒。
4、定期复查确保起搏器功能正常。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进行门诊随访,之后每年复查一次。复查内容包括起搏器功能测试、电池寿命评估和心电图检查。护士需指导患者学会自测脉搏,若发现心率异常或起搏器报警,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起搏器工作情况调整参数,优化治疗效果。
5、心理护理也是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或抑郁情绪,护理人员需耐心解释起搏器的作用和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家属应给予患者情感支持,鼓励其参与康复活动,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帮助,进行情绪疏导。
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护理工作需从术后监测、感染预防、日常生活管理、定期复查和心理支持等方面全面展开,确保患者安全康复。医护人员与家属需密切配合,关注患者身心状况,及时解决术后问题,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患者自身也需积极配合护理,提高生活质量,延长起搏器使用寿命。长期的护理和随访是保障起搏器功能正常和患者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