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症主要包括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脏停搏及特定心肌病等。
1、严重心动过缓:心率持续低于40次/分钟且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时,需考虑起搏器植入。这类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不足,可能引发脑供血不足或晕厥。治疗需结合动态心电图评估,必要时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
2、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因电信号传导中断,易出现心搏骤停。典型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心电图显示P波与QRS波群分离。需通过希氏束电图确诊,术后需定期监测起搏阈值。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功能退化导致心率波动过大,常见快慢综合征。患者可能交替出现心悸与黑矇,24小时心电图可见窦性停搏超过3秒。部分病例需配合抗凝治疗预防房颤卒中。
4、心脏停搏:心室停搏超过3秒或逸搏心律低于40次/分钟属高危指征。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炎后,可能伴随阿斯综合征发作。紧急临时起搏后需评估是否转为永久植入。
5、特定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束支阻滞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改善心功能。这类患者QRS波宽度常超过150毫秒,通过起搏器协调心室收缩能提升射血分数10%以上。
术后需避免高强度电磁环境接触,定期检测起搏器电池状态。日常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保持每日钠盐摄入低于5克。睡眠时建议采用右侧卧位减轻心脏受压,出现心悸或持续头晕应及时复查程控参数。起搏器植入后每6-12个月需门诊随访,通过胸片观察电极位置是否移位。
甲状腺癌碘131治疗适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留病灶清除、远处转移灶治疗及复发高危患者的辅助治疗。主要适应症包括术后甲状腺残留组织清除、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持续升高、肿瘤病灶具有摄碘功能、病理类型为乳头状癌或滤泡状癌。
1、术后清甲:
甲状腺全切术后4-6周进行碘131治疗可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便于后续通过血清甲状腺球蛋白监测复发。残留甲状腺组织可能摄取碘131,通过β射线破坏残留细胞,同时为后续全身扫描创造有利条件。治疗前需停用左甲状腺素钠4周或改用重组人促甲状腺素刺激。
2、淋巴结转移:
中央区或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灶直径超过2毫米时推荐碘131治疗。转移淋巴结具有摄碘功能时,放射性碘可选择性破坏肿瘤细胞。治疗前需通过超声和细针穿刺确认转移灶存在,术后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超过10ng/ml提示需要辅助治疗。
3、远处转移:
肺、骨等远处转移灶具备摄碘功能时,碘131可作为重要治疗手段。多发肺转移灶直径小于1厘米时治疗效果最佳,骨转移需配合外照射治疗。治疗前需通过诊断剂量碘131全身扫描确认病灶摄碘率超过0.2%。
4、高危复发因素:
原发肿瘤直径超过4厘米、甲状腺外侵犯、血管浸润等高危患者需预防性碘131治疗。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建议对T3以上分期、N1b期或病理提示侵袭性亚型患者进行辅助治疗。治疗后需定期监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变化。
5、生化复发:
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进行性升高但影像学未发现明确病灶时,可考虑诊断性碘131治疗。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超过10ng/ml提示可能存在隐匿性转移灶。治疗后全身扫描可能发现常规影像检查未能显示的微小病灶。
接受碘131治疗前后需严格低碘饮食4周,避免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治疗期间注意隔离防护,与婴幼儿保持2米以上距离至少1周。治疗后2-3天开始口服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建议治疗后6-12个月进行诊断剂量碘131全身扫描评估疗效,日常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转移灶病理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