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评估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内镜检查综合判断,主要方法有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血液学检测、内镜检查、影像学评估、风险评估分级。
1、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详细询问呕血或黑便的持续时间、频率及伴随症状,了解有无肝病史、药物使用史。体格检查需关注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皮肤黏膜有无苍白、黄疸,腹部是否存在压痛或肿块。肝硬化患者需重点评估门脉高压相关体征。
2、血液学检测血常规可判断贫血程度及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检测有助于发现凝血障碍。血尿素氮升高提示持续出血可能,肝功能异常可能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变化对评估出血活动性具有重要价值。
3、内镜检查急诊胃镜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应在出血24小时内进行。可明确出血部位为食管、胃或十二指肠,鉴别溃疡、静脉曲张或肿瘤等病因。对于活动性出血可同步实施钛夹止血、硬化剂注射等治疗。检查前需评估患者循环稳定性。
4、影像学评估CT血管造影适用于内镜检查阴性或无法耐受内镜者,可显示造影剂外溢的出血灶。腹部超声有助于发现肝硬化门脉高压征象。对于疑似小肠出血者,可考虑胶囊内镜或小肠镜检查。血管造影兼具诊断和栓塞治疗双重作用。
5、风险评估分级采用Rockall评分或Blatchford评分系统量化风险,包含年龄、休克程度、合并症等参数。高危患者需收入重症监护室,中低危患者可考虑门诊随访。评分结果指导输血阈值设定和后续治疗策略选择。
评估期间需严格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记录尿量变化。暂禁食期间通过静脉营养维持能量供给,出血稳定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肠黏膜的药物。肝硬化患者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降低感染风险。定期复查血红蛋白和内镜评估治疗效果,长期管理需针对原发病因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