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手术主要分为瓣膜修复术和瓣膜置换术两类,具体方式包括直视下手术、微创手术及经导管介入治疗。手术选择需根据瓣膜病变类型、患者年龄及基础健康状况综合评估。
1、瓣膜修复术适用于瓣膜结构损伤较轻的情况,通过缝合技术重塑瓣叶形态或植入人工腱索。二尖瓣修复常采用后瓣叶矩形切除+环成形术,可保留自体瓣膜功能,术后无须长期抗凝。术中需经食道超声实时评估修复效果,手术成功率达八成以上。
2、机械瓣置换采用碳合金材质人工瓣膜,适用于年轻患者或需长期耐久性的病例。机械瓣需终身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存在出血或血栓风险。常见型号包括双叶瓣和侧倾碟瓣,通过间断缝合固定于瓣环,血流动力学接近生理状态。
3、生物瓣置换使用猪心包或牛心包制成,适合60岁以上患者及有生育需求女性。生物瓣无须长期抗凝但存在钙化衰败风险,平均使用寿命约15年。近年来新型抗钙化处理技术可延长其耐久性,部分产品已实现经导管植入。
4、微创手术通过右前胸小切口或胸腔镜辅助完成,创伤小于传统开胸。适用于单纯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需特殊器械及体外循环支持。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但技术要求高,不适用于复杂瓣膜病变或二次手术病例。
5、TAVI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适合高龄高危患者,通过股动脉送入折叠瓣膜。无需开胸和体外循环,但存在传导阻滞、瓣周漏等并发症。目前适应症已扩展至中低危患者,新一代可回收瓣膜系统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
术后需严格监测凝血功能,机械瓣患者维持INR在2-3之间。建议逐步进行心肺康复训练,前3个月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瓣膜功能,出现气促、水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铁元素,控制钠盐摄入预防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