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介入手术是通过导管技术修复或置换病变瓣膜的微创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等方式。
1、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适用于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手术通过股动脉或心尖穿刺插入导管,将人工瓣膜压缩后输送至病变部位释放。术前需进行心脏超声和CT评估瓣膜尺寸及钙化程度,术中采用X线透视和超声引导定位。术后需监测传导阻滞等并发症,患者恢复时间较传统开胸手术显著缩短。
2、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主要用于二尖瓣反流患者。通过股静脉途径植入二尖瓣夹合装置,对脱垂的瓣叶进行机械性夹闭。手术需在三维超声和X线联合引导下完成,要求术者具备娴熟的导管操作技巧。术后需定期随访评估残余反流情况,部分患者可能需补充手术治疗。
3、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常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瓣反流患者。手术经颈静脉或股静脉途径植入生物瓣膜,需根据患者解剖特点选择合适尺寸的瓣膜支架。该技术能有效改善右心功能,但需注意支架移位和瓣周漏等风险,术后需长期抗凝治疗。
4、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适用于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采用缘对缘修复或瓣环成形技术,通过导管输送系统植入成形环或夹合装置。手术难度较高,需精确评估瓣环扩张程度和右心功能状态,术后可能需联合利尿剂改善静脉淤血症状。
5、联合瓣膜介入治疗对于多瓣膜病变患者,可同期或分期实施联合介入治疗。手术方案需根据病变严重程度和血流动力学影响综合制定,常见组合包括主动脉瓣与二尖瓣联合介入。术前需全面评估各瓣膜病变的相互影响,术中注意监测循环系统稳定性,术后康复期需加强心功能监测。
心脏瓣膜介入术后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和高强度劳动。每日监测体重变化和下肢水肿情况,遵医嘱规范服用抗凝药物并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注意观察有无胸闷气促加重、咯血等异常症状,术后3个月内避免游泳和桑拿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的活动。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戒烟限酒有助于维护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