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变瓣膜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心脏瓣膜受累概率与解剖位置、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相关,主要涉及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肺动脉瓣。
1、二尖瓣:
二尖瓣位于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因承受较高压力且结构复杂,易受血流冲击损伤。细菌易在瓣膜表面黏附繁殖,形成赘生物。风湿性心脏病遗留的瓣膜病变可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
2、主动脉瓣:
主动脉瓣承受体循环高压,退行性变或先天性畸形如二叶式主动脉瓣时更易发生感染。赘生物脱落可能导致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3、三尖瓣:
静脉吸毒者常见三尖瓣受累,因病原体经静脉直接侵袭。赘生物通常较大但栓塞风险低于左心系统,可能引发脓毒性肺栓塞。
4、肺动脉瓣: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室间隔缺损可能继发肺动脉瓣感染,但原发感染罕见。赘生物可导致右心衰竭或肺循环栓塞。
5、人工瓣膜: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或晚期均可能发生感染,机械瓣与生物瓣风险无显著差异。病原体常形成瓣周脓肿,需手术干预概率较高。
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需注重口腔卫生,定期牙科检查;有心脏基础疾病者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现持续发热、新发心脏杂音、瘀点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超声心动图是诊断瓣膜病变的关键检查。恢复期需避免剧烈运动,保持低盐饮食并监测心功能。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关节脱位和假体周围骨折。
1、感染:
术后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能由手术过程中细菌侵入或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引起。感染分为浅表感染和深部感染,深部感染可能导致假体失效。患者会出现红肿热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需取出假体并长期使用抗生素。
2、假体松动:
假体松动多发生在术后5-10年,主要与骨溶解、假体磨损和骨质疏松有关。患者会感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X线检查可见假体周围透亮线。早期松动可通过限制活动缓解,严重时需进行翻修手术。
3、深静脉血栓:
术后卧床导致血流缓慢,加上手术创伤激活凝血系统,容易在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术后早期活动、穿戴弹力袜和使用抗凝药物可有效预防。
4、关节脱位:
人工关节脱位多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与关节周围软组织愈合不良、假体位置不当或活动过度有关。髋关节置换后脱位风险较高,表现为突发剧痛、关节畸形。多数可通过手法复位,反复脱位需手术调整假体位置。
5、假体周围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或外伤后易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多位于股骨或胫骨假体远端。骨折会导致假体稳定性下降,需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内固定或假体翻修。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预防跌倒。
术后康复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促进骨骼愈合。遵医嘱进行循序渐进的关节功能锻炼,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X线评估假体情况,出现异常疼痛、肿胀或活动障碍应及时就医。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