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需根据剥离程度和母婴状况采取分级处理,主要原则包括紧急评估、稳定生命体征、终止妊娠时机选择、分娩方式决策及并发症防治。
1、紧急评估:
胎盘早剥确诊后需立即评估母婴危险程度。通过胎心监护判断胎儿窘迫情况,超声检查明确剥离范围,实验室检测凝血功能及血红蛋白水平。孕妇出现持续性腹痛、阴道流血伴子宫强直收缩需警惕重度剥离。
2、稳定生命体征:
建立双静脉通路快速补液,纠正休克状态。重度剥离患者需输注红细胞悬液维持血容量,凝血功能障碍时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持续监测血压、尿量及血氧饱和度,预防急性肾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终止妊娠时机:
胎儿存活且孕周≥34周需立即终止妊娠;孕周28-34周在稳定母体情况下可考虑促胎肺成熟后分娩。出现胎儿窘迫、母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凝血功能异常时,无论孕周均需紧急处理。
4、分娩方式选择:
阴道分娩适用于轻度剥离、宫口已开大且胎儿状况良好者。剖宫产指征包括胎儿窘迫、重度剥离、产程进展停滞或合并产科并发症。手术需备足血制品,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减少出血。
5、并发症防治:
产后重点预防产后出血,可应用宫缩剂加强子宫收缩。监测凝血四项动态变化,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时采用成分输血。肾功能受损者控制输液速度,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胎盘早剥患者出院后应加强铁剂和蛋白质摄入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推荐瘦肉、动物肝脏和深色蔬菜。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心理方面需关注产后抑郁倾向,家庭成员应协助照顾新生儿减轻产妇压力。建议6个月内避孕以便子宫充分修复,再次妊娠需提前进行产科风险评估。
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控制诱因及并发症管理。具体措施有优化药物治疗、限制钠盐摄入、适度运动康复、定期监测体重及症状变化。
1、减轻心脏负荷:
通过限制每日钠盐摄入量在2克以下,减少体液潴留。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慢性稳定期可采用半卧位减轻呼吸困难。严重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等促进液体排出。
2、改善心功能:
规范使用金三角药物组合,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新型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替代传统治疗方案。药物需根据患者耐受性逐步滴定至目标剂量。
3、控制诱因:
重点治疗导致心衰加重的可逆因素,如控制快速性心律失常、纠正贫血、处理肺部感染。对于冠心病患者需评估血运重建指征,心脏瓣膜病患者需考虑手术修复时机。
4、并发症管理:
预防和治疗心衰常见并发症,如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房颤相关卒中,纠正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对于终末期患者需评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或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指征。
5、长期监测:
建立每日体重监测机制,3天内体重增加2公斤需及时就医。定期复查血电解质、肾功能及BNP指标。参加心脏康复计划,逐步进行有氧训练改善运动耐量。
心力衰竭患者需保持每日液体摄入量在1.5-2升,选择低脂高蛋白饮食,分5-6次少量进食。推荐步行、太极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避免感冒、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睡眠时垫高床头减轻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卡片,记录当前用药清单及目标干体重。家属应学习识别急性加重的预警症状,如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水肿加重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