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可能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血液病、脑动脉瘤、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原因引起。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通常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1、高血压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是脑溢血最常见原因。持续高压状态会导致脑内小动脉管壁变性,形成微动脉瘤,在血压骤升时容易破裂出血。这类患者常有头晕、心悸等高血压症状,需定期监测血压并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缬沙坦等。
2、脑血管畸形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如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血管壁结构薄弱易破裂。患者可能长期无症状,或出现癫痫、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确诊需通过脑血管造影,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栓塞等。
3、血液病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常有皮肤黏膜出血、贫血等表现,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或凝血因子。
4、脑动脉瘤脑动脉壁局部膨出形成的动脉瘤在血压波动时易破裂,常见于中老年人。突发剧烈头痛是其典型表现,可通过CTA检查确诊,治疗包括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5、抗凝药物长期使用华法林、阿哌沙班等抗凝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外伤,出现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异常出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预防脑溢血需控制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饮食宜低盐低脂,多摄入富含钾镁的蔬菜水果。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脑血管健康检查,有家族史者更应提高警惕。出现突发剧烈头痛、肢体无力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