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耵聍是指外耳道皮肤耵聍腺分泌的油脂性物质与脱落皮屑混合形成的黄褐色块状物,俗称耳屎。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黏附灰尘异物、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其分泌量和性状受遗传因素、环境湿度、外耳道炎症等因素影响。
1、生理性耵聍正常耵聍呈淡黄色薄片状或油蜡状,可随咀嚼、说话等下颌运动自行排出。部分人群因耵聍腺分泌旺盛或外耳道狭窄弯曲,可能出现耵聍堆积,表现为耳道瘙痒、闷胀感,此时可用温水冲洗外耳道或使用医用矿物油软化后清理。
2、病理性耵聍栓塞当耵聍凝结成硬块阻塞外耳道时称为耵聍栓塞,可能与频繁掏耳刺激腺体分泌、外耳道湿疹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听力减退、耳鸣、耳痛等症状。临床常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行外耳道冲洗,严重者需用耵聍钩取出。
3、继发性外耳道炎长期未处理的耵聍栓塞可能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表现为耳道红肿、渗液、剧烈疼痛,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曲霉菌等病原体有关。需联合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抗感染,配合硼酸酒精溶液保持耳道干燥。
4、先天性外耳道畸形少数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或狭窄患者因耵聍排出障碍易形成顽固性栓塞,常合并传导性耳聋。此类情况需通过颞骨CT评估畸形程度,必要时行外耳道成形术改善通气引流。
5、老年性耵聍异常老年人因耵聍腺萎缩导致分泌物干燥结块,同时耳毛粗大易截留耵聍,可能引发反复栓塞。建议每半年到耳鼻喉科进行专业清理,避免使用棉签等工具盲目掏耳造成鼓膜损伤。
日常应避免频繁掏耳刺激耵聍分泌,游泳或洗头时可使用耳塞防止进水。若出现耳道堵塞感持续不缓解、听力下降或耳痛流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处理。对于儿童及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建议由专业医护人员使用耳内镜辅助清理,降低外耳道损伤风险。保持外耳道干燥通风,控制过敏性鼻炎等基础疾病,有助于维持耵聍的正常分泌和排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