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胃出血通常由胃黏膜损伤、胃溃疡、胃炎、胃肿瘤或药物副作用引起,严重时需及时就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选择取决于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1、胃黏膜损伤
胃黏膜是胃壁的保护层,长期受到胃酸、酒精、辛辣食物或药物的刺激,可能导致黏膜损伤,进而引发出血。常见诱因包括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或过量饮酒。预防措施包括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避免滥用药物以及适量饮酒。
2、胃溃疡
胃溃疡是胃黏膜深层受损形成的创面,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或长期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恶心和黑便。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采用三联疗法(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同时需调整饮食,避免过酸、过辣食物。
3、胃炎
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胃炎多由感染、药物或酒精引起,慢性胃炎则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有关。治疗包括使用抗酸药物(如奥美拉唑)、抗生素(如阿莫西林)以及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易消化食物摄入。
4、胃肿瘤
胃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两种,恶性肿瘤(如胃癌)是胃出血的严重原因之一。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可能出现呕血、黑便和体重下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早期发现和干预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5、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如抗凝药、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胃出血风险。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需定期检查胃部健康,必要时配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以减少损伤。
胃出血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症状,及时就医并明确病因是治疗的关键。通过调整饮食、合理用药和定期检查,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胃出血的发生。如果出现呕血、黑便或持续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