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胃炎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胆汁反流、自身免疫反应、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等原因引起,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作为祸首与其特殊致病机制密切相关。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通过分泌尿素酶中和胃酸,在胃黏膜定植并释放毒素破坏胃黏膜屏障。其产生的空泡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可直接损伤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根除幽门螺杆菌需采用四联疗法,包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两种抗生素。
2、药物刺激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功能。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增加胃酸分泌并减少黏液产生。对药物性胃炎需及时停用致病药物,必要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治疗。
3、胆汁反流影响:
幽门功能失调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胆汁中的胆盐可溶解胃黏膜脂质层。长期反流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引发化学性炎症。治疗需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和结合胆酸的药物。
4、自身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壁细胞抗体,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和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这类胃炎常伴随恶性贫血,需定期监测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并及时补充。
5、饮食生活习惯:
长期进食过热、辛辣食物会直接损伤胃黏膜,酒精和咖啡因刺激胃酸分泌。不规律饮食导致胃酸分泌节律紊乱。改善需建立定时定量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摄入。
胃炎患者日常需注意细嚼慢咽、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软烂面条。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有助于黏膜修复,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胃部负担。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可改善胃肠功能,戒烟限酒对预防胃炎复发尤为重要。出现持续上腹痛、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