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口吃俗称“结巴”,是儿童觉的一种语言障碍,程度轻重不同。一般来说,2-4岁学语言时,由于语言功能发育不成熟,所掌握的词汇有限,不能迅速准确地选择词汇,不能流利地连接语言和词汇,说话时表现出重复和拖长一个字音或短句的第一个字,这些都是语言发育中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掌握词汇的增加, 这种现象可逐渐消失。因此,许多家长并没有把口吃当作一回事,未级予预防和治疗,而是任其自然。其实,这也是育儿工作值得重视的问题。口吃原因有:
(1)生理性:儿童2-4岁是语言发育阶段,表现语言流畅和词汇增多。但儿童语言功能尚未成熟,实际能力和需要还不能相适应,说话时还涌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词汇,语言连贯又不太流利。因此,说话时表现迟疑不决,重复语言第一个字。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其它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消失,所以称为生理性口吃。对于这种口吃,可以适当地诱导,提醒注意,但不要有意地去纠正、训斥,不要模仿、讥笑他,否则不但不易纠正口吃,而且能起到强化作用,这是家长应该注意的。
(2)习惯性:2-4岁的儿童对外界所有的事物都是极大的兴趣,经常模仿学习大人的行为,在语言方面也是这样。当他听到某人说话口吃时,或电视,电影场面中有口吃的情节,感到好奇可笑,就可能模仿学习,如果经常模仿,则可能成为口吃者。遇到这种情况应耐心说明口吃危害性。
(3)精神性:语言功能介高经神经系统的综合活动。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精神紧张,在口吃的发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导致严重口吃的重要原因。孩子突然受惊、受怕,环境的改变,或受到重大的精神创伤,受到严重的惩罚、打骂,甚至强烈的声音刺激都可能成为口吃的原因。儿童生长发育,需要有良好家庭环境。如果7岁前家庭关系不和睦,经常争吵,甚至打架,孩子常处在恐惧、焦虑、愤怒、紧张情绪之中,或者父母虽然和睦,但对儿童过于严格,要求和期望过高,对孩子缺乏温暖的情感,也是造成口吃原因。因此,家长在以上方面应十分注意。
(4)病理性:口吃也可由疾病引起。小儿发生了百日咳、流感、麻疹或大脑创伤之后,都可能产生大脑皮质功能活动性降低,容易紧张过度导致口吃。因为口吃多发生于衰弱和特别兴奋的儿童。因此,对患病的孩子,应当使其情绪稳定,说话不要着急,父母对患儿的语言也不必过分的要求,以免引起精神紧张。
我们大家都知道,语言是社会性学习的产物,是后天学会 的。虽然人生下来就有掌握语言的器官,但必需经过模仿学习后才能学会说话,所以口吃不是遗传下来的。
孩子有了口吃,越早纠正越好,一旦发现就应立即纠正。儿童的可塑性大,年龄越大纠正就越困难。纠正口吃的重点放在改变心理因素上。对于有口吃的孩子,家长要创造一个安定愉快的环境,减少孩子对口吃的注意力,消除其精神负担。对于有口吃的成年人,要了解发生的原因,以排除外界的压力,克服自卑感和内向性格,要大胆地讲话。实践证明,有不少的口吃者都得到了纠正。对儿童的口吃的纠正,关键在于耐心两个字。
对口吃儿童说话时,要说得慢些,吐字要清楚,有节奏,还要讲得通俗易懂,不要使用不易理解的词句。口吃儿童对你讲话时,你不要显示不耐烦的表情,更不要模仿儿童不正确的发音。教育口吃的孩子,减慢说话的速度,不但可以减少口吃,还可以使他人听得更清楚。说话时要轻声轻气,顺其道而行之,语言才能畅通;要叫口吃的孩子放慢说话的速度,低声发出或唱出句子的头一个字。口吃者往往在头一个字上“卡”住,所以开始纠正时设法帮助其闯过这关口很重要。俗话说:“唱戏无结巴”,再严重的口吃在唱歌或唱戏时,都能和常人一样地流利,这是纠正口吃一种有效方法。
对口吃的儿童要给予多方面的体贴和帮助。教育周围的人不要戏弄、嘲笑或故意地模仿儿童的口吃。口吃是有"传染性"的,如果和有口吃的人经常在一起,虽不去模仿也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因此,不要让有口吃的孩子们经常相处在一起,以免加重口吃。尽量给有口吃的孩子以轻松活泼的环境,使他心情愉快,不把注意力集中到讲话的动作上,使他自然地说出他自己要说的话。要使口吃儿童的日常生活有规律,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健康活泼、精力充沛的孩子是容易纠正口吃的。
口吃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在幼儿时期,责任在家长。对于孩子的过错,要启发诱导或耐心的教育,不要采取打骂的形式,以避免孩子受到精神创伤。要避免孩子出于好奇心去模仿有口吃的人讲话。允许发育较迟的孩子到2-3岁才会说话(但听力必须正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健全的性格,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