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可能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或毒素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原因引起。
1、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病毒长期复制可引发肝细胞炎症,逐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或食欲减退,后期可能出现黄疸、腹水等严重症状。抗病毒治疗是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
2、酒精性肝损伤:
长期过量饮酒会直接损害肝细胞代谢功能,导致脂肪堆积、炎症反应。每日饮酒量超过40克酒精持续5年以上,肝损伤风险显著增加。戒酒是治疗基础,配合营养支持可改善肝功能。
3、非酒精性脂肪肝:
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可诱发炎症反应。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异常。体重管理、血糖控制等生活方式干预是主要防治手段。
4、药物或毒素损害:
部分抗生素、抗结核药、中草药等具有肝毒性,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工业化学物质如四氯化碳等职业暴露也会损害肝脏。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并避免毒素接触是处理原则。
5、自身免疫性肝病:
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肝细胞引发的慢性炎症,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类型。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关节痛等肝外表现。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控制病情进展。
预防慢性肝病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均衡饮食、限制酒精摄入、避免滥用药物。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病毒性肝炎高危人群应接种疫苗。出现持续乏力、食欲不振、皮肤黄染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评估。已确诊患者需遵医嘱规范治疗,避免进食高脂高糖食物,适当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肝脏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