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可能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或毒素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原因引起。
1、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病毒长期复制可引发肝细胞炎症,逐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或食欲减退,后期可能出现黄疸、腹水等严重症状。抗病毒治疗是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
2、酒精性肝损伤:
长期过量饮酒会直接损害肝细胞代谢功能,导致脂肪堆积、炎症反应。每日饮酒量超过40克酒精持续5年以上,肝损伤风险显著增加。戒酒是治疗基础,配合营养支持可改善肝功能。
3、非酒精性脂肪肝:
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可诱发炎症反应。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异常。体重管理、血糖控制等生活方式干预是主要防治手段。
4、药物或毒素损害:
部分抗生素、抗结核药、中草药等具有肝毒性,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工业化学物质如四氯化碳等职业暴露也会损害肝脏。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并避免毒素接触是处理原则。
5、自身免疫性肝病:
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肝细胞引发的慢性炎症,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类型。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关节痛等肝外表现。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控制病情进展。
预防慢性肝病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均衡饮食、限制酒精摄入、避免滥用药物。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病毒性肝炎高危人群应接种疫苗。出现持续乏力、食欲不振、皮肤黄染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评估。已确诊患者需遵医嘱规范治疗,避免进食高脂高糖食物,适当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肝脏修复。
流行性乙型脑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癫痫发作、脑水肿、水电解质紊乱和精神障碍。
1、肺部感染: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因意识障碍导致咳嗽反射减弱,易发生误吸。长期卧床也可能引发坠积性肺炎。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需进行痰培养指导抗生素使用,同时加强翻身拍背等护理措施。
2、癫痫发作:
脑实质炎症损伤神经元细胞膜稳定性,异常放电引发癫痫。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多见,可能发展为癫痫持续状态。需监测脑电图变化,及时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症状。
3、脑水肿:
炎症反应导致血脑屏障破坏,血管源性水肿与细胞毒性水肿并存。表现为头痛加剧、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需通过头部CT监测,采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4、水电解质紊乱:
中枢性调节功能障碍引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常见低钠血症。高热、呕吐等因素也可导致脱水或电解质失衡。需严格记录出入量,定期检测血钠、血钾等指标,针对性补充电解质。
5、精神障碍:
颞叶和边缘系统受损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情感淡漠或行为异常。部分患者恢复期仍存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后遗症,需进行神经心理评估和康复训练。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康复期需保证充足营养摄入,优先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鱼类、蛋类和新鲜果蔬。适度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从被动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定期复查脑电图和头部影像学检查。心理疏导对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尤为重要,可通过记忆训练、社交互动等方式促进神经功能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