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可能由长期便秘、分娩损伤、盆底肌松弛、直肠肿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修复等方式干预。
1、长期便秘排便时过度用力导致直肠黏膜下移,表现为排便后肛门肿物脱出。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小麦纤维素颗粒、聚乙二醇4000散等缓泻剂改善便秘。
2、分娩损伤产妇产道过度扩张可能撕裂肛提肌,产后出现肛门坠胀感伴直肠脱垂。需进行凯格尔运动强化盆底肌,严重时使用地奥司明片、迈之灵片等改善静脉回流药物。
3、盆底肌松弛老年性肌肉萎缩或神经损伤导致支撑力下降,常见于慢性咳嗽患者。可能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马尾综合征有关,表现为咳嗽时直肠外翻。可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必要时使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4、直肠肿瘤肿瘤占位效应导致肠管移位,通常伴随便血、里急后重感。需通过肠镜明确诊断,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根治性手术或放化疗,常用药物包括卡培他滨片、奥沙利铂注射液等。
日常避免久蹲久坐,提肛运动每日重复进行有助于增强盆底肌群,出现肛门肿物无法回纳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