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化疗后可能出现发热反应,主要与感染性发热、药物热、肿瘤热、粒细胞缺乏等因素有关。
1. 感染性发热:化疗后免疫力下降易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表现为体温超过38.3℃伴寒战。需完善血培养及炎症指标检测,可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等广谱抗生素。
2. 药物热:化疗药物如硼替佐米可能引发非感染性发热,体温多低于38.5℃且无寒战。通常停药后24-48小时缓解,必要时可用对乙酰氨基酚对症处理。
3. 肿瘤热:疾病进展时肿瘤坏死因子释放导致低热,体温波动在37.5-38℃之间。需复查M蛋白定量评估病情,可考虑调整来那度胺等靶向药物方案。
4. 粒细胞缺乏:骨髓抑制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⁹/L时易出现高热。需紧急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化疗期间应每日监测体温,出现发热立即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测,同时保持口腔清洁及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