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可能由遗传因素、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慢性炎症刺激、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内镜切除、药物控制、饮食调整、定期复查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息肉高发,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肠镜检查,遗传性息肉可能需要服用塞来昔布等COX-2抑制剂。
2、饮食不当长期摄入红肉、加工食品及缺乏蔬菜水果会刺激肠黏膜增生,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降低风险,必要时可配合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调节肠道环境。
3、炎症刺激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炎症会导致黏膜修复异常,表现为腹泻腹痛伴息肉形成,需使用美沙拉嗪控制炎症,严重时需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4、菌群紊乱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通过免疫调节异常诱发息肉,粪菌移植或酪酸梭菌活菌等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改善,同时需配合肠镜监测息肉变化情况。
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限制酒精摄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肠癌筛查,发现息肉增大或出血应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