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一般不能彻底治愈,但可以通过规范治疗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并降低骨折风险。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慢性骨骼疾病,其治疗目标主要是延缓骨量流失、增加骨密度、预防骨折。
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与患者年龄、基础骨量、病程长短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的患者,通过钙剂、维生素D补充结合抗骨吸收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配合规律负重运动,骨密度可得到明显改善。部分绝经后女性患者采用雌激素替代治疗,能有效阻止骨质进一步流失。对于严重骨质疏松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者,椎体成形术可快速缓解疼痛并恢复活动能力。
骨质疏松的不可逆性主要与骨重建失衡有关。成骨细胞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衰退,而破骨细胞活性相对亢进,这种生理性改变难以完全逆转。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继发性骨质疏松,在原发病控制后骨代谢可能部分恢复,但多数患者仍需持续药物干预。遗传因素导致的青少年特发性骨质疏松,骨骼发育完成后仍存在终身骨量偏低风险。
建议骨质疏松患者每日摄入800-1200毫克钙元素和400-800国际单位维生素D,避免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跌倒风险评估,居家环境应做好防滑处理。疼痛发作时可短期使用洛索洛芬钠贴剂或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症状,但须警惕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治疗期间每3-6个月需复查骨代谢标志物,根据检测结果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