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通常能治好,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完全恢复。分泌性中耳炎是鼓室内积液导致的听力下降和耳闷胀感,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咽鼓管吹张术、鼓膜穿刺术、鼓膜置管术、病因治疗等。
1、药物治疗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鼻腔黏膜水肿,配合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积液排出。若合并细菌感染,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或头孢呋辛酯片抗感染。儿童患者需家长注意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自行停药。
2、咽鼓管吹张术通过波氏球或导管通气改善咽鼓管功能,适用于轻中度咽鼓管功能障碍者。操作时可能出现短暂耳痛或眩晕,需由专业医师进行。治疗后家长需观察儿童是否出现耳部不适,避免剧烈运动。
3、鼓膜穿刺术在无菌条件下穿刺鼓膜抽吸积液,能快速缓解耳闷症状。术后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穿刺后可能出现短暂渗液,需定期复查鼓膜愈合情况。
4、鼓膜置管术对反复发作或慢性患者,可在鼓膜放置通气管维持中耳通气。置管期间需防止耳道进水,避免用力擤鼻。通气管通常6-12个月自行脱落,极少数需手术取出。
5、病因治疗需排查并治疗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原发病。儿童患者家长应关注其睡眠打鼾情况,必要时行腺样体切除术。过敏性鼻炎患者需长期控制过敏原,减少复发概率。
日常应避免用力擤鼻或高空飞行等气压变化活动,保持鼻腔通畅。儿童患者家长需定期监测听力发育,发现异常及时复诊。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D增强黏膜抵抗力,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可配合局部热敷缓解耳部不适,但禁止自行掏耳或滴用偏方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