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通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感染途径主要有呼吸道传播、血液传播、邻近组织扩散、免疫力低下等因素。脊柱结核可通过抗结核药物治疗、手术清创、营养支持、康复锻炼等方式治疗。
1、呼吸道传播结核分枝杆菌通过飞沫经呼吸道进入肺部形成原发病灶,随后经血液播散至脊柱。患者需进行痰涂片检查和胸部X线筛查,确诊后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
2、血液传播肺部原发灶中的结核杆菌侵入血液循环,随血流到达脊柱椎体形成继发感染。典型表现为椎体破坏伴冷脓肿形成,需进行MRI检查明确范围,采用链霉素联合乙胺丁醇进行长程化疗。
3、邻近组织扩散纵隔淋巴结结核或泌尿系统结核可直接侵犯相邻脊柱,导致椎间盘炎和椎体塌陷。CT检查可见特征性虫蚀样骨破坏,治疗需在原抗结核方案基础上加用脊柱制动。
4、免疫力低下艾滋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易发生血行播散型结核,脊柱受累概率显著增高。除规范抗结核治疗外,还需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
脊柱结核患者应保证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脊柱影像学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