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可能由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哮喘、囊性纤维化等原因引起。鼻息肉是鼻腔或鼻窦黏膜长期炎症刺激导致的良性增生,通常表现为鼻塞、嗅觉减退、流涕等症状。
1、慢性鼻炎长期慢性鼻炎会导致鼻腔黏膜反复充血水肿,黏膜下组织增生逐渐形成息肉样改变。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鼻塞、黏稠鼻涕倒流等症状。治疗需控制炎症,可遵医嘱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严重者需手术切除。
2、过敏性鼻炎过敏性体质患者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鼻腔黏膜发生变态反应性炎症,长期刺激可诱发息肉形成。典型症状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配合鼻腔冲洗。
3、鼻窦炎急性鼻窦炎迁延不愈转为慢性时,脓性分泌物持续刺激中鼻道黏膜,导致黏膜上皮化生为息肉组织。常伴头痛、面部压迫感。治疗需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配合鼻窦穿刺引流,必要时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
4、哮喘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与鼻部炎症存在关联,约20%-40%合并鼻息肉。炎症介质通过鼻-支气管反射加重黏膜水肿。需同时控制上下气道炎症,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必要时行生物靶向治疗。
5、囊性纤维化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黏液腺分泌异常导致鼻腔黏液淤积,继发感染和息肉形成。多伴有胰腺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全身症状。需终身进行黏液溶解治疗,使用阿法链道酶吸入剂,严重者需肺移植。
预防鼻息肉复发需保持鼻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和过敏原;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控制好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基础疾病。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色蔬菜,限制乳制品摄入减少黏液分泌。若出现持续鼻塞、嗅觉丧失等症状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避免长期炎症导致嗅觉神经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