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患者通常需要打肚皮针,即皮下注射抗凝药物。肺栓塞是由于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急症,抗凝治疗是核心措施之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可快速抑制血栓进展。
低分子肝素通过皮下注射能迅速起效,减少血液高凝状态,适用于急性期肺栓塞或存在活动性出血风险的患者。这类药物生物利用度高,剂量调整方便,且无需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常见注射部位为腹部脐周区域,需每日1-2次规律给药,疗程通常持续5-10天,直至口服抗凝药达到治疗水平。注射时需轮换部位避免局部淤青,按压时间应超过5分钟。
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或妊娠期肺栓塞患者,可能需调整剂量或改用普通肝素静脉注射。极少数对肝素过敏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需换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片。术后短期预防性抗凝通常选择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而长期治疗多过渡至华法林钠片。
肺栓塞患者除规范抗凝外,需避免久坐或卧床不动,急性期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恢复活动。饮食应减少高脂高盐食物,增加水分摄入降低血液黏稠度。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下肢静脉超声,观察有无新发血栓。若出现咯血、头痛或注射部位严重血肿,应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