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通常采用抗凝治疗而非溶栓治疗,主要考虑出血风险、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抗凝治疗能有效预防血栓扩展和复发,而溶栓治疗仅适用于高危患者或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
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手段,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阻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这类药物可降低新发血栓概率,但不会直接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抗凝治疗适用于大多数中低危肺栓塞患者,具有出血风险相对较低、用药方案稳定等特点。患者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轻微不良反应,严重出血事件概率较低。
溶栓治疗通过激活纤溶系统快速分解血栓,适用于伴有休克或低血压的高危肺栓塞患者。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普酶、尿激酶等,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肺动脉血流,但可能引发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溶栓治疗存在严格禁忌证,如近期手术史、活动性出血、出血性疾病等患者均不适用。临床需在充分评估获益风险比后谨慎选择溶栓治疗。
肺栓塞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调整抗凝药物剂量。日常需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步进行呼吸训练和下肢活动。饮食宜清淡,避免过量摄入影响凝血功能的食物如菠菜、动物肝脏等。出现咯血、头痛、腹痛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