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时可通过热敷腹部、少量饮用温水、调整呼吸节奏、服用抑酸药物、按摩中脘穴等方式缓解。胃疼可能与饮食不当、胃酸分泌过多、胃痉挛、胃炎、胃溃疡等因素有关。
1、热敷腹部用40-45℃热水袋或热毛巾敷于上腹部,持续15-20分钟。温热刺激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胃部平滑肌痉挛,对受寒或消化不良引起的胃部隐痛效果较好。注意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皮肤烫伤,糖尿病患者及皮肤感觉异常者需谨慎。
2、饮用温水小口饮用35-38℃的温开水,每次50-100毫升。温水能稀释胃酸浓度,中和部分胃酸,缓解胃酸刺激黏膜产生的灼痛感。适合暴饮暴食后或空腹胃痛时使用,但急性胃扩张或幽门梗阻患者禁用。
3、调整呼吸采用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缓慢收缩腹部,每分钟6-8次。深呼吸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轻胃平滑肌痉挛,对情绪紧张引发的胃部绞痛尤为有效。呼吸过程中保持肩部放松,避免过度换气。
4、服用抑酸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法莫替丁片等药物。铝碳酸镁可直接中和胃酸并在黏膜形成保护层,质子泵抑制剂能长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适用于胃炎、胃溃疡导致的烧灼痛,但妊娠期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5、按摩中脘穴定位脐上4寸处,用指腹顺时针轻柔按压3-5分钟。穴位刺激能调节胃肠蠕动功能,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胀痛。按摩前需排空膀胱,腹部手术伤口未愈或存在腹部肿块者禁止操作。
胃疼缓解后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小米粥、山药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产气食物。每日规律进食5-6餐,每餐七分饱。疼痛反复发作或伴随呕血、黑便、体重下降时,需及时进行胃镜检查。长期胃部不适者可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增强脾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