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导致痛经、慢性盆腔疼痛、性交疼痛、不孕以及月经异常等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主要有病灶局部浸润、盆腔粘连形成、卵巢功能受损、肠道或膀胱压迫、继发性贫血等。
1、病灶局部浸润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可向子宫肌层、卵巢等部位浸润生长,形成深部浸润型病灶。这类病灶常伴随周期性出血和炎症反应,导致盆腔组织纤维化。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程度与病灶深度呈正相关。妇科检查时可触及触痛性结节,超声检查有助于评估浸润范围。
2、盆腔粘连形成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刺激腹膜,引发慢性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盆腔器官粘连。输卵管粘连可能扭曲变形,卵巢与周围组织粘连可形成巧克力囊肿。这些结构性改变可能影响输卵管拾卵功能,造成机械性不孕。腹腔镜检查是诊断粘连的金标准,术中可同时进行粘连松解。
3、卵巢功能受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会破坏正常卵巢组织,影响卵泡发育和排卵功能。囊肿增大可能导致卵巢储备功能下降,表现为抗苗勒管激素水平降低。部分患者会出现黄体功能不足,影响胚胎着床。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需定期监测卵巢储备功能。
4、肠道或膀胱压迫直肠阴道隔或膀胱部位的异位病灶可能引起排便疼痛、里急后重或尿频尿急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周期性便血或血尿,需与消化道溃疡、膀胱肿瘤鉴别。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必要时需多学科联合诊疗。
5、继发性贫血长期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可导致铁缺乏性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血液检查显示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降低。除铁剂补充外,需控制内膜异位病灶进展,减少异常出血。重度贫血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可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适量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经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建议每3-6个月复查妇科超声,监测病情变化。疼痛明显时可尝试热敷缓解,但需警惕止痛药掩盖病情。有生育需求者应尽早就医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