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肛裂可通过调整饮食、保持局部清洁、温水坐浴、使用药物、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小儿肛裂通常由便秘、腹泻、局部感染、先天性肛门狭窄、排便习惯不良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软化粪便,可适当食用西蓝花、燕麦、火龙果等食物。每日保证足够饮水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需注意自身饮食结构。
2、保持局部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区域,选择无酒精湿巾轻柔擦拭。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清洗,清洗后保持干燥。婴幼儿需及时更换尿布,防止粪便刺激皮肤。
3、温水坐浴将37-40℃温水倒入清洁容器中,水位高度3-5厘米,每次坐浴5-10分钟,每日2-3次。坐浴后可涂抹凡士林保护创面。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4、使用药物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保护黏膜,盐酸利多卡因凝胶缓解疼痛,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缓泻剂如乳果糖口服溶液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长期依赖药物通便。
5、手术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肛裂或伴有肛门狭窄的患儿,可能需行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术后需保持伤口清洁,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
家长应帮助患儿建立规律排便习惯,每日固定时间如厕5-10分钟。选择高度合适的儿童坐便器,双脚需有着力点。记录排便日记监测改善情况,若出现发热、脓性分泌物等感染征象应及时就医。日常可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沿脐周顺时针方向轻柔按压,每次3-5分钟。注意避免过度清洁或擦拭肛门区域,防止加重黏膜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