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异常管道,通常由肛周脓肿破溃后形成。治疗方式主要有保持局部清洁、抗生素治疗、挂线疗法、瘘管切开术、肛瘘切除术等。
1、保持局部清洁肛瘘患者需每日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粪便残留刺激瘘管。清洗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选择透气棉质内裤,排便后及时清洁,避免久坐压迫患处。若伴有肛周湿疹,可配合氧化锌软膏缓解瘙痒。
2、抗生素治疗急性感染期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分散片对抗需氧菌,甲硝唑片抑制厌氧菌。合并脓肿时可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生素治疗需足疗程,避免耐药性产生。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胃肠不适,可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用调节菌群。
3、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通过橡皮筋缓慢切割瘘管,避免肛门失禁风险。术后需每日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配合马应龙麝香痔疮膏促进创面愈合。挂线期间可能出现轻微渗血,需定期复查调整橡皮筋松紧度。该方法愈合周期较长,通常需要4-6周。
4、瘘管切开术针对低位单纯性肛瘘,直接切开瘘管引流脓液。术后创面开放愈合,需每日用康复新液冲洗,外贴藻酸盐敷料吸收渗液。可能出现暂时性肛门排气失控,通常2-3周可恢复。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饮食需保持半流质减少排便刺激。
5、肛瘘切除术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肛瘘,完整切除瘘管及瘢痕组织。创面较大者可能需转移皮瓣修复,术后使用吲哚美辛栓镇痛。需警惕术后出血风险,卧床期间使用气垫圈减轻压迫。完全愈合需1-2个月,期间定期扩肛防止肛门狭窄。
肛瘘患者日常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推荐食用火龙果、燕麦等软化粪便。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术后3个月内禁止骑自行车或久坐,可进行提肛运动增强括约肌功能。若出现发热、剧烈疼痛或大量渗血需立即复诊。未治疗者可能继发肛周蜂窝织炎甚至败血症,建议尽早就医评估瘘管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