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出血可能由便秘、久坐久站、妊娠、肛周感染、肝硬化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温水坐浴、药物治疗、硬化剂注射、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
1、便秘长期排便困难导致腹压增高,直肠静脉丛充血扩张破裂出血。表现为便后滴血或手纸带血,血色鲜红。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饮水超过1500毫升,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开塞露甘油灌肠剂、麻仁润肠丸等药物辅助通便。
2、久坐久站长时间保持固定体位影响肛门血液循环,静脉回流受阻引发血管破裂。常见肛门坠胀伴间歇性出血。需每小时活动5分钟,避免负重,可配合提肛运动改善局部血流。
3、妊娠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痔静脉丛淤血曲张。孕中晚期多见无痛性便血。建议侧卧位休息,使用孕妇专用痔疮膏如复方角菜酸酯乳膏,产后症状多可缓解。
4、肛周感染细菌感染引发炎性渗出侵蚀血管,常见脓血便伴肛门灼痛。需联合使用高锰酸钾坐浴、红霉素软膏、头孢克肟分散片进行抗感染治疗,保持会阴清洁干燥。
5、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直肠静脉侧支循环建立,血管脆性增加易破裂。表现为喷射状出血伴黑便。需治疗原发病,严重时采用痔动脉结扎术或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痔疮出血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温水坐浴2次,每次15分钟。选择透气棉质内裤,排便后使用柔软无香纸巾清洁。若出血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肛门镜,预防瘢痕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