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后判断是否骨折需观察肿胀程度、疼痛特点、活动受限情况及异常体征,严重时需影像学检查确认。
1、肿胀程度:
骨折后肿胀通常在受伤后迅速出现且范围较大,可能蔓延至整个足踝区域,皮肤表面可见明显淤青。软组织损伤的肿胀相对局限,多集中在踝关节外侧。骨折肿胀持续加重超过48小时,而普通扭伤肿胀高峰多在24小时内。
2、疼痛特点:
骨折疼痛呈持续性锐痛,按压骨性标志如内外踝尖、第五跖骨基底部时出现剧烈定点压痛。踝关节扭伤多为钝痛,压痛点集中在韧带附着处。尝试负重时骨折疼痛会显著加剧,部分患者可感知骨摩擦感。
3、活动受限:
骨折患者常完全无法负重行走,踝关节各方向主动活动均受限。单纯韧带损伤者可能保留部分活动能力,能做跖屈背伸动作但伴有疼痛。若出现异常关节活动度或反常运动,提示可能存在骨折脱位。
4、异常体征:
骨折可能出现肉眼可见的畸形,如足部外旋、短缩或成角。触摸时可发现骨性台阶感或异常隆起。踝关节稳定性测试中,若骨性结构而非韧带提供主要支撑作用时出现松动感,需警惕撕脱骨折。
5、伴随症状:
骨折可能伴随神经血管损伤表现,如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足趾感觉异常或皮肤苍白。开放性骨折可见皮肤破损及骨端外露。全身症状如发热、持续冷汗提示可能并发严重创伤反应。
崴脚后48小时内应严格遵循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使用弹性绷带时注意观察末梢循环。可适量摄入富含钙质食物如豆腐、芝麻,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影响炎症消退。恢复期逐步进行踝泵训练及抗阻练习,建议选择硬底鞋提供支撑,运动前做好踝关节热身。若出现无法缓解的疼痛或进行性肿胀,需及时进行X线或CT检查排除隐匿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