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塞是指脑梗塞后由于缺血区血管再通或侧支循环开放导致血液外渗至脑组织内的病理现象。
出血性脑梗塞多发生在脑梗塞后数小时至数日内,常见于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发病机制主要与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脑屏障破坏以及血管再通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典型表现为原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突然加重,可能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新发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梗塞灶内斑点状或片状高密度影,与单纯脑梗塞的影像表现有明显区别。
出血性脑梗塞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避免使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日常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活动,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