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需立即就医并接受手术治疗。治疗方式主要有穿孔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通常由溃疡深度进展、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应激因素等原因引起。
1、穿孔修补术:
适用于穿孔时间短、腹腔污染轻的患者。手术通过缝合穿孔部位并覆盖大网膜加固,术后需配合胃肠减压和抗生素治疗。穿孔修补术创伤较小,但术后仍需规范抗溃疡治疗,避免复发。
2、胃大部切除术:
适用于穿孔较大、合并出血或可疑恶变的患者。手术切除部分胃体以减少胃酸分泌,同时重建消化道。术后可能出现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需长期随访调整饮食结构。
3、溃疡深度进展:
溃疡反复发作可穿透肌层达浆膜层,胃酸和消化酶漏入腹腔引发化学性腹膜炎。表现为突发上腹刀割样疼痛并迅速扩散至全腹,需紧急影像学检查确认穿孔位置。
4、胃酸分泌过多:
高胃酸环境加速溃疡形成,可能与胃泌素瘤或壁细胞增生有关。患者常伴反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症状,术后需持续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控制胃酸分泌。
5、幽门螺杆菌感染:
该菌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约70%穿孔患者存在感染。术后应进行碳13呼气试验,阳性者需采用铋剂四联疗法根除治疗,避免溃疡复发。
术后恢复期需严格遵循流质-半流质-软食的渐进饮食原则,避免辛辣刺激及产气食物。建议少食多餐,每日5-6次,餐后保持直立位30分钟。康复阶段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三个月内禁止负重劳动。定期复查胃镜监测溃疡愈合情况,长期管理需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
十二指肠溃疡腹痛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规律性疼痛,特点包括饥饿痛、夜间痛、进食缓解、周期性发作和季节性加重。
1、饥饿痛:
疼痛多发生在胃排空时,尤其是餐后2-3小时出现。这是由于胃酸直接刺激溃疡面所致,空腹时胃酸分泌相对增多,对溃疡部位的刺激更为明显。
2、夜间痛:
约半数患者会在凌晨1-2点被疼痛惊醒。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促进胃酸分泌,同时平卧体位使十二指肠更易接触胃酸。
3、进食缓解:
进食后疼痛可迅速减轻或消失,维持1-2小时。食物能中和胃酸并形成保护层,暂时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
4、周期性发作:
疼痛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每次发作持续数日至数周。这与溃疡愈合和复发的病理过程相关,未规范治疗时易反复发作。
5、季节性加重:
春秋季节转换时症状易加重。气温变化可能影响自主神经调节,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同时季节交替时饮食作息改变也是诱因。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饥过饱,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粥类、面条等,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保持情绪稳定,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疼痛发作时可暂时服用铝碳酸镁等抗酸药物缓解症状,但需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避免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