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的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黏液便、里急后重及体重下降,可通过饮食调节、药物治疗、中医调理、物理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慢性结肠炎通常由免疫异常、感染、遗传、肠道菌群失调及精神因素等原因引起。
1、腹痛腹痛多位于左下腹或下腹部,呈阵发性隐痛或绞痛,排便后可暂时缓解。可能与肠道黏膜炎症刺激神经有关。急性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或短期应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注射液控制炎症。日常需避免辛辣、生冷食物刺激。
2、腹泻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至每日3-10次,粪便常带黏液或脓血。因炎症导致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及分泌亢进所致。可选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功能,严重时需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发作期建议采用低渣饮食,减少膳食纤维摄入。
3、黏液便肠道黏膜炎症渗出增加会产生大量黏液,与粪便混合排出。伴随肠鸣音亢进、肛门坠胀感。除基础抗炎治疗外,可配合肠道黏膜保护剂如谷氨酰胺胶囊,或采用中药灌肠疗法如锡类散溶液保留灌肠促进黏膜修复。
4、里急后重直肠炎症刺激引起排便不尽感,频繁产生便意但排便量少。可通过温水坐浴缓解肛周不适,必要时使用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调节肠道蠕动。心理疏导对缓解焦虑诱发的症状尤为重要。
5、体重下降长期营养吸收障碍及食欲减退导致进行性消瘦。需补充优质蛋白如乳清蛋白粉,配合复合维生素片纠正营养不良。重度患者可能需要肠内营养支持,如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口服补充。
慢性结肠炎患者需长期保持低脂、低纤维、高蛋白饮食,避免乳制品及酒精摄入。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推荐进行太极拳、腹式呼吸等低强度锻炼。定期复查结肠镜监测黏膜变化,出现发热、血便加重等预警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