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可能出现便血,通常由炎症加重、溃疡形成、血管损伤或合并其他肠道疾病引起。
1、炎症加重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可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表现为大便带血或黏液血便。可通过抗炎药物如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或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
2、溃疡形成慢性炎症反复发作可能形成溃疡性病变,溃疡面渗血与粪便混合排出。需使用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并配合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3、血管损伤炎症持续进展可能破坏肠壁血管结构,引发显性出血。肠镜检查明确出血点后可采用内镜下止血,必要时使用止血芳酸等药物。
4、合并疾病可能合并痔疮、肠息肉等疾病加重出血,需通过肠镜鉴别诊断。若发现癌变倾向需手术切除病灶。
患者应保持低纤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肠镜监测病情变化,出血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