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耳炎可通过中药内服、外治法、针灸推拿、饮食调理、生活护理等方式治疗。中耳炎多因风热邪毒侵袭、肝胆湿热上蒸、脾虚湿困、肾气不足、正气亏虚等因素引起。
1、中药内服风热犯耳证常用银翘散加减,含金银花、连翘、薄荷等清热解毒;肝胆湿热证选用龙胆泻肝汤,含龙胆草、栀子、黄芩等清泻肝胆;脾虚湿盛证可用参苓白术散,含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化湿。需由中医师辨证开方,避免自行用药。
2、外治法滴耳可用黄连滴耳液清热解毒;鼓膜未穿孔者可用冰片酒调敷耳周;艾条悬灸听宫穴可温通耳窍。外治前需清洁耳道,鼓膜穿孔者禁用滴耳液,避免继发感染。
3、针灸推拿针刺听会、翳风、合谷等穴疏风清热;耳尖放血适用于急性期热盛者;推拿可采用开天门、运太阳等手法解表通窍。操作需由专业医师进行,幼儿需家长配合固定体位。
4、饮食调理宜食冬瓜、薏苡仁等利湿食材;梨汁、藕粉可滋阴润燥;忌辛辣燥热及发物如羊肉、虾蟹。哺乳期婴儿母亲需同步忌口,避免过食肥甘厚味加重湿热。
5、生活护理避免污水入耳,沐浴时用棉球堵耳;擤鼻时单侧交替进行;注意保暖防外感;保证睡眠以扶正气。急性期减少剧烈运动,避免用力咀嚼加重耳痛。
中医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耳镜,若出现高热、耳流脓加重或听力下降应及时就医。配合西医抗生素治疗时须告知中医师用药情况。保持耳道干燥清洁,避免挖耳损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山药、茯苓等健脾食材。哺乳期母亲需保持情绪舒畅,避免肝郁化火影响乳汁质量。治疗期间观察患儿睡眠、饮食及耳部症状变化,记录反馈给医师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