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发病原因主要有肠道感染、喂养不当、食物过敏、气候变化、药物影响等。
1、肠道感染肠道感染是小儿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引起。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诺如病毒也较为常见。细菌性感染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多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寄生虫感染如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也可导致腹泻。感染性腹泻通常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粪便可能呈现水样或含有黏液血丝。
2、喂养不当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喂养不当容易引发腹泻。过早添加辅食、食物种类过多或过于油腻都可能刺激肠道。奶粉冲调过浓或过稀也会影响消化吸收。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饮食不当,摄入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也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通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但无发热等感染症状。
3、食物过敏部分婴幼儿对某些食物成分过敏可导致腹泻。常见过敏原包括牛奶蛋白、鸡蛋、大豆、小麦等。食物过敏引起的腹泻多伴有皮肤湿疹、呕吐等其他过敏症状。乳糖不耐受也属于特殊类型的食物不耐受,由于肠道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进食乳制品后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
4、气候变化气温骤变或季节交替时,小儿容易因腹部受凉出现腹泻。寒冷刺激可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异常。夏季高温时食物易变质,增加感染性腹泻风险。空调环境温差大也容易使婴幼儿腹部受凉。气候变化引起的腹泻多为暂时性,调整环境温度后症状可缓解。
5、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引起小儿腹泻副作用。抗生素使用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菌群失调性腹泻。其他如退热药、铁剂等也可能刺激胃肠道。药物引起的腹泻通常在停药后逐渐恢复,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长期使用抗生素还可能导致难辨梭菌感染,出现严重腹泻。
预防小儿腹泻需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喂养,避免腹部受凉。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婴儿免疫力。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观察婴儿耐受情况。出现腹泻时应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必要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可有效减少腹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