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结石手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排尿观察、饮食调整、活动限制和定期复查。术后恢复期间需重点关注感染预防和结石复发风险。
1、伤口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干燥清洁,每日用碘伏消毒,敷料渗湿需及时更换。经尿道手术患者需注意尿道口清洁,避免盆浴或游泳。如出现切口红肿、渗液或发热,可能提示感染需及时就医。
2、排尿观察:
术后可能出现血尿,通常2-3天逐渐减轻。记录排尿次数和尿量,出现排尿困难、尿流中断或持续血尿需警惕残余结石或尿道损伤。多饮水维持每日尿量2000毫升以上,有助于冲刷尿道。
3、饮食调整:
术后6小时可进食流质,逐步过渡到低盐低脂普食。增加柑橘类水果和绿叶蔬菜摄入,限制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草酸钙结石患者需减少菠菜、坚果等草酸含量高的食物。
4、活动限制:
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伤口裂开或出血。经尿道手术患者可适当散步促进排石,但需避免久坐压迫会阴部。开放性手术患者需卧床休息3-5天。
5、定期复查:
术后1个月需进行尿常规、泌尿系超声检查,评估结石清除情况。每3-6个月复查一次,监测复发迹象。既往有代谢异常者需定期检测血尿酸、尿钙等指标。
术后恢复期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每日饮水不少于2500毫升,可分次少量饮用。适当进行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避免长期憋尿。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可遵医嘱服用枸橼酸钾等药物调节尿液酸碱度,但需定期监测电解质。出现腰痛、尿频尿急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排查结石复发。
七十岁老人膀胱结石可通过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经尿道膀胱镜取石、开放手术取石、调整生活习惯等方式治疗。膀胱结石通常由尿路梗阻、代谢异常、尿路感染、长期卧床、饮水不足等原因引起。
1、药物排石:
对于直径小于6毫米的结石,可尝试药物辅助排石。常用药物包括排石颗粒、尿石通丸等中成药,具有利尿通淋作用;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可松弛输尿管平滑肌。用药期间需配合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并监测排尿情况。
2、体外冲击波碎石:
适用于直径6-20毫米的结石,通过体外产生的冲击波聚焦粉碎结石。高龄患者需评估心肺功能,术后可能出现血尿、肾绞痛等反应。该方法无需住院但需多次治疗,碎石后要配合体位排石。
3、经尿道膀胱镜取石:
采用膀胱镜经尿道进入膀胱,用激光或气压弹道碎石后取出。适合合并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男性,可同时处理尿路梗阻。术后需留置导尿管2-3天,注意预防尿路感染。
4、开放手术取石:
适用于巨大结石或合并膀胱憩室的情况,通过耻骨上切口直接取出结石。高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需全面评估麻醉耐受性。术后要加强切口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
5、调整生活习惯:
每日保证1500-2000毫升饮水量,均匀分配在白天。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浓茶,适当补充柑橘类水果。避免久坐不动,每2小时起身活动。合并前列腺增生者需规律用药控制排尿症状。
老年膀胱结石患者应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监测结石复发情况。饮食上增加粗粮和蔬果摄入,减少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适度进行提肛运动和散步,改善盆底肌功能。夜间排尿后适量饮水稀释尿液,但睡前2小时需控制饮水量以防夜尿增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需优先控制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