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痛在中医中可分为寒凝腹痛、食积腹痛、虫积腹痛、气滞腹痛和热结腹痛五种类型,主要表现为腹部冷痛拒按、脘腹胀满拒按、脐周阵发性绞痛、胀痛走窜不定以及腹痛拒按伴发热等症状。
一、寒凝腹痛多因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导致中焦虚寒。表现为突发腹部冷痛,遇热减轻,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可能伴有呕吐清水。治疗需温中散寒,常用方剂如理中汤加减,可配合艾灸神阙穴。家长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冷饮冷食。
二、食积腹痛因乳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特征为脘腹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夜卧不安,大便酸臭或便秘。治疗宜消食导滞,可选用保和丸加减。家长应控制孩子进食速度与食量,饭后适当按摩腹部促进消化。
三、虫积腹痛蛔虫扰动引发的脐周阵发性绞痛,发作时屈膝捧腹,缓解时如常,可能见面部虫斑或磨牙。治疗以驱虫为主,常用乌梅丸配合安蛔止痛。家长需培养孩子饭前洗手习惯,定期检查寄生虫感染情况。
四、气滞腹痛情志失调或饮食不当导致肝气犯胃。表现为胀痛走窜不定,嗳气或排气后减轻,可能伴胁肋不适。治疗需疏肝理气,可用柴胡疏肝散。家长应避免在孩子餐前餐后训斥,保持就餐环境轻松愉悦。
五、热结腹痛肠胃积热或外邪入里化热所致。特点为腹痛拒按伴发热口渴,大便干结或腹泻臭秽,小便短赤。治疗宜清热通腑,方选大承气汤加减。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体温变化,适量增加饮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中医治疗小儿腹痛强调辨证施治,家长发现孩子腹痛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证型。日常需注意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睡眠;情志调畅,减少紧张焦虑。腹痛发作时可暂时禁食,用掌心顺时针轻揉腹部缓解症状,但禁止自行使用止痛药物。若伴随呕吐、高热、血便等危重症状,须立即送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