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竭患者的生存期通常为数月至十年不等,主要受基础病因控制情况、并发症管理、治疗依从性、心功能分级、年龄等因素影响。
心衰竭的预后差异较大,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延长生存期。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是重要评估指标,1-2级患者五年生存率较高,3-4级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合并肾功能不全、反复肺部感染、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会加速病情进展。坚持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等金三角药物能改善心肌重构,利尿剂可缓解水肿症状。定期监测体重、限制钠盐摄入、避免感染等自我管理措施同样关键。
终末期心衰竭患者可能出现心脏恶病质综合征,表现为极度消瘦和代谢紊乱。这部分患者易发生心源性猝死或多器官衰竭,需考虑心脏移植或左心室辅助装置等高级治疗手段。合并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者,血运重建手术可能改善心肌供血。急性失代偿期住院死亡率较高,需在重症监护室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和静脉用药支持。
心衰竭患者应每日称重监测液体潴留,将钠盐摄入控制在每日2000毫克以下,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加重或体力明显下降时需及时就医。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有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诱发的急性加重。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有氧康复训练,如步行或骑自行车,可提高运动耐量。心理支持对改善生活质量同样重要,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