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患儿出现发热时,可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孟鲁司特钠或沙丁胺醇等药物控制症状。发热可能与哮喘急性发作合并感染有关,需结合病因选择退热药物。
1、控制哮喘药物:
布地奈德属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减轻气道炎症反应;孟鲁司特钠作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缓解气道痉挛;沙丁胺醇是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用于快速缓解喘息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2、退热药物选择:
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是儿童安全退热药,适用于体温超过38.5℃的情况。使用前需排除药物过敏史,避免与哮喘控制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无需抗生素。
3、感染相关用药:
若血常规提示细菌感染,可能需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支原体感染可选用阿奇霉素。用药前需明确病原体类型,避免滥用抗生素加重肠道菌群紊乱。
4、辅助治疗措施:
雾化吸入生理盐水有助于稀释痰液,配合拍背排痰能改善气道通畅度。低流量吸氧适用于血氧饱和度低于92%的患儿。维持环境湿度在50%-60%可减少气道刺激。
5、病情监测要点:
观察呼吸频率是否>40次/分钟、有无鼻翼扇动等呼吸困难表现。记录每日峰值流速值变化,发热持续3天以上或体温>39℃需及时复诊。警惕嗜睡、拒食等重症前兆。
患儿发热期间应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水分摄入,选择温凉的粥类、果蔬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接触尘螨、宠物毛发等过敏原,卧室定期除螨通风。稳定期可进行游泳、腹式呼吸训练等增强肺功能,运动时携带应急药物。监测生长曲线,长期使用吸入激素者需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
急性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调整体位、吸氧治疗、药物干预、环境控制等方式护理。急性支气管哮喘发作通常由过敏原刺激、呼吸道感染、冷空气刺激、剧烈运动、情绪波动等原因引起。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发作期患者常因支气管痉挛导致气道狭窄,需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协助患者排痰时可轻拍背部,采用由下至上的叩击手法。痰液黏稠者可配合雾化吸入生理盐水稀释痰液,避免强行抠挖咽喉部造成黏膜损伤。
2、调整体位:
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利用重力作用减轻膈肌压迫。可在背部垫软枕支撑,保持颈部自然伸展。避免平卧位导致腹腔脏器上移加重呼吸困难,同时防止身体前倾压迫胸廓影响呼吸肌运动。
3、吸氧治疗:
经鼻导管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氧浓度控制在30%-35%。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使用湿化瓶保持氧气湿润,防止干燥气体刺激呼吸道黏膜。
4、药物干预:
遵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快速缓解痉挛,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抑制气道炎症。静脉注射氨茶碱时需控制滴速,观察是否出现心悸、呕吐等不良反应。记录药物使用时间与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5、环境控制:
立即移除已知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保持室温20-24℃、湿度50%-60%。每日通风2-3次,避免对流风直接吹向患者。禁止在病室摆放鲜花、毛绒玩具等潜在致敏物,消毒时选择无刺激性制剂。
发作期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如蒸蛋羹、藕粉等易消化食物,分5-6次少量进食避免饱胀影响呼吸。症状缓解后逐步增加散步、呼吸操等有氧运动,以鼻吸气口呼气方式训练膈肌功能。长期避免接触宠物皮毛、香烟烟雾等诱发因素,定期清洗床品并使用防螨罩。监测晨起峰流速值变化,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