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避免过敏原接触、吸入糖皮质激素、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生物靶向治疗、免疫调节治疗。
1、避免过敏原接触:
明确并远离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诱发因素是基础治疗手段。患者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干燥,定期清洗床品,使用防螨罩,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对于职业性哮喘患者,必要时需调整工作环境或岗位。
2、吸入糖皮质激素:
作为一线控制药物,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等吸入制剂能有效减轻气道炎症。这类药物需长期规律使用,可显著降低急性发作频率。使用后需漱口以减少口腔真菌感染风险,定期评估肺功能调整剂量。
3、使用支气管扩张剂:
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能快速缓解喘息症状,福莫特罗等长效制剂常与激素联合使用。急性发作时可通过雾化吸入给药,日常控制建议使用干粉吸入装置,需注意监测心悸等不良反应。
4、生物靶向治疗:
针对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奥马珠单抗等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阻断免疫通路。这类治疗需严格符合适应症,通过皮下注射给药,能显著减少激素用量,但需警惕过敏反应等潜在风险。
5、免疫调节治疗:
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适用于明确单一过敏原的中轻度患者,通过逐步增量注射过敏原提取物诱导免疫耐受。整个疗程需3-5年,治疗初期可能诱发局部红肿或哮喘发作,需在具备急救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
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应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运动前做好热身并使用预防性药物。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限制可能诱发过敏的海鲜、坚果。冬季注意保暖防感冒,学习腹式呼吸技巧,定期监测峰流速值并记录症状变化。建议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避免吸烟及二手烟暴露,保持规律作息以增强免疫功能。
急性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调整体位、吸氧治疗、药物干预、环境控制等方式护理。急性支气管哮喘发作通常由过敏原刺激、呼吸道感染、冷空气刺激、剧烈运动、情绪波动等原因引起。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发作期患者常因支气管痉挛导致气道狭窄,需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协助患者排痰时可轻拍背部,采用由下至上的叩击手法。痰液黏稠者可配合雾化吸入生理盐水稀释痰液,避免强行抠挖咽喉部造成黏膜损伤。
2、调整体位:
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利用重力作用减轻膈肌压迫。可在背部垫软枕支撑,保持颈部自然伸展。避免平卧位导致腹腔脏器上移加重呼吸困难,同时防止身体前倾压迫胸廓影响呼吸肌运动。
3、吸氧治疗:
经鼻导管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氧浓度控制在30%-35%。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使用湿化瓶保持氧气湿润,防止干燥气体刺激呼吸道黏膜。
4、药物干预:
遵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快速缓解痉挛,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抑制气道炎症。静脉注射氨茶碱时需控制滴速,观察是否出现心悸、呕吐等不良反应。记录药物使用时间与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5、环境控制:
立即移除已知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保持室温20-24℃、湿度50%-60%。每日通风2-3次,避免对流风直接吹向患者。禁止在病室摆放鲜花、毛绒玩具等潜在致敏物,消毒时选择无刺激性制剂。
发作期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如蒸蛋羹、藕粉等易消化食物,分5-6次少量进食避免饱胀影响呼吸。症状缓解后逐步增加散步、呼吸操等有氧运动,以鼻吸气口呼气方式训练膈肌功能。长期避免接触宠物皮毛、香烟烟雾等诱发因素,定期清洗床品并使用防螨罩。监测晨起峰流速值变化,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