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可能由脱水、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心血管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低血压通常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恶心、晕厥等症状。
1、脱水体液大量流失会导致血容量不足,引发低血压。剧烈运动后未及时补水、严重腹泻或呕吐、高温环境出汗过多均可导致脱水。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缓解,严重脱水需静脉输液治疗。日常生活中需保持每日足够饮水量,运动后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水分。
2、营养不良长期饮食不均衡可能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缺乏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会引起贫血性低血压。建议增加动物肝脏、深色蔬菜、豆类等富含造血营养素的食物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叶酸片、维生素B12制剂等药物。
3、内分泌失调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会导致醛固酮分泌不足,引起低钠血症和低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也会减慢新陈代谢,降低血压。这类情况需通过血液激素检测确诊,常用药物包括氢化可的松、左甲状腺素钠等激素替代治疗。患者需定期监测激素水平,遵医嘱调整用药剂量。
4、心血管疾病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心脏瓣膜病变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发低血压。常见于扩张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等疾病。这类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需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包括地高辛片等强心药物,严重者可能需要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5、药物副作用降压药过量使用是医源性低血压的常见原因,特别是老年患者对药物敏感性较高。硝酸甘油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血管扩张剂,以及呋塞米片等利尿剂都可能引起血压过度下降。出现药物相关低血压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可能减少剂量或更换药物种类。
低血压患者日常应注意缓慢改变体位,避免突然站立引发体位性低血压。饮食上可适当增加食盐摄入量,但高血压患者需谨慎。规律进行游泳、快走等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血管调节功能。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变化,记录头晕等不适症状的发生时间和诱因,就诊时向医生详细说明。若出现意识丧失、持续呕吐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心脑血管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