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疱疹性咽颊炎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疱疹、发热、拒食等症状,病情发展可分为早期、进展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
1、口腔疱疹:
发病初期口腔黏膜出现针尖大小灰白色疱疹,多见于软腭、扁桃体及咽后壁,疱疹周围有红晕。1-2天后疱疹破溃形成浅表溃疡,溃疡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常伴有明显疼痛感。患儿因疼痛会出现流涎增多、拒绝进食等表现。
2、突发高热:
约80%患儿以突然高热起病,体温可达39-40℃,持续2-4天。发热期间可能伴随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儿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婴幼儿可能出现热性惊厥,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3、吞咽困难:
咽部疱疹溃疡导致吞咽疼痛明显,婴幼儿表现为拒食、拒饮,年龄较大儿童会主诉咽喉疼痛。严重者可因摄入不足出现脱水症状,表现为尿量减少、口唇干裂、皮肤弹性下降等。
4、伴随症状:
部分患儿会出现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与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有关。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也可能出现,尤其在疾病初期。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异常哭闹、睡眠不安等非特异性症状。
5、病程演变:
典型病程约7-10天,发热多在3天内消退,口腔溃疡需5-7天逐渐愈合。恢复期可能出现短暂的口腔黏膜脱屑,但不会遗留永久性损伤。极少数患儿可能并发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患病期间建议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果泥等;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溃疡面。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尿量,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嗜睡、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
喉咙疼痛可通过抗炎治疗、局部镇痛、调整饮食、保持湿润及就医评估等方式缓解,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用嗓过度、过敏反应或环境干燥等因素引起。
1、抗炎治疗:
病毒或细菌感染是喉咙痛的常见原因。病毒感染可选用板蓝根颗粒等中成药,细菌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避免自行用药,防止掩盖病情或产生耐药性。
2、局部镇痛:
含服西地碘含片等药物能直接作用于咽喉黏膜,减轻疼痛和肿胀。使用低温食物如冰淇淋可暂时麻痹神经末梢,但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选择无糖产品。
3、调整饮食:
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辛辣、酸性和坚硬食物刺激黏膜。每日饮用1.5-2升温水,可添加少量蜂蜜缓解不适,一岁以下婴儿禁止食用蜂蜜。
4、保持湿润:
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在40%-60%,避免空调直吹。蒸汽吸入可湿润气道,水中可加入医用生理盐水,注意防止烫伤,每次不超过10分钟。
5、就医评估:
当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颈部淋巴结肿大或疼痛超过3天无缓解时,需排除急性会厌炎等急症。喉镜检查可明确是否有化脓性病灶或特殊病原体感染。
喉咙疼痛期间建议暂停吸烟饮酒,避免大声说话或清嗓动作。保证7-8小时睡眠有助于免疫力恢复,可进行温和的颈部伸展运动改善血液循环。若为过敏性咽喉炎,需定期清洗床品减少尘螨接触。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猕猴桃,但胃酸过多者应控制摄入量。观察症状变化,记录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