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需根据骨折类型、部位及严重程度决定。主要评估因素包括骨折稳定性、移位程度、是否涉及关节面以及患者整体状况。
1、稳定性评估:
无移位或轻微移位的稳定性骨折通常适合保守治疗。这类骨折通过石膏或支具固定后,骨痂能顺利形成。例如桡骨远端无移位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6-8周即可愈合。
2、关节面受累:
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多需手术干预。关节内骨折若复位不良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如胫骨平台骨折需切开复位内固定,以恢复关节面平整度。术中常使用钢板螺钉系统进行固定。
3、多发骨折处理:
多发性骨折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时优先考虑手术。开放性骨折需在清创后实施内固定,同时预防感染。合并症患者通过外固定支架可早期活动,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
4、患者因素:
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推荐关节置换而非保守治疗。长期卧床可能导致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可早期负重,显著改善生存质量。
5、康复周期差异:
保守治疗需严格制动6-12周,而手术后允许早期功能锻炼。锁骨中段骨折手术采用弹性髓内钉固定后,患肢2周即可开始肩关节活动,较传统"8"字绷带恢复更快。
骨折后应保证每日1000-1200毫克钙质摄入,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及豆制品。康复期进行渐进式抗阻训练,如踝泵运动预防肌肉萎缩,游泳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功能恢复。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出现异常疼痛或肿胀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