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可能由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引起,具体病因需结合症状特点和病程判断。常见诱因包括病毒性感冒继发感染、过敏性鼻炎诱发、鼻腔结构异常、免疫功能低下以及环境刺激因素。
1、病毒性感染:
约80%急性鼻窦炎初期由鼻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引起,表现为清水样鼻涕、打喷嚏等感冒症状。病毒损伤鼻窦黏膜后可能继发细菌感染,此时需通过血常规和鼻分泌物检查鉴别。治疗以对症缓解为主,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2、细菌性感染:
当出现黄绿色脓涕持续10天以上,或伴有头痛发热时,可能提示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细菌性鼻窦炎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需通过鼻窦CT或细菌培养确诊。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3、过敏性因素:
过敏性鼻炎患者因长期黏膜水肿易诱发鼻窦炎,表现为阵发性喷嚏和透明黏涕。此类情况需控制过敏原接触,必要时使用抗组胺药物减轻炎症反应。
4、解剖结构异常:
鼻中隔偏曲或鼻息肉等结构问题会导致鼻窦引流不畅,增加感染风险。此类患者易反复发作,症状缓解后建议通过鼻内镜评估是否需要手术矫正。
5、环境刺激因素:
空气污染、干燥或频繁游泳可能破坏鼻腔黏膜屏障功能。日常应注意佩戴口罩防护,使用加湿器维持40%-60%湿度,游泳时佩戴鼻夹防止呛水。
鼻窦炎患者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稀释分泌物,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急性期可热敷面部促进血液循环,慢性患者建议进行游泳等增强肺功能的运动。若出现视力改变、持续高热或剧烈头痛需立即就医,警惕颅内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