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部骨头疼痛可能由足底筋膜炎、痛风性关节炎、应力性骨折、拇外翻或骨关节炎引起。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连接脚跟与脚趾的纤维组织,长期站立、跑步或穿不合适的鞋子可能导致其发炎。典型表现为晨起第一步疼痛,活动后减轻但久站加重。可通过足底拉伸、矫形鞋垫缓解,严重时需局部封闭治疗。
2、痛风性关节炎:
尿酸结晶沉积在足部关节引发急性炎症,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呈刀割样,伴随红肿发热,夜间发作明显。发病与高嘌呤饮食、饮酒有关,需检测血尿酸水平。急性期可用秋水仙碱,慢性期需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
3、应力性骨折:
多见于第二三跖骨,因长期重复性应力导致骨小梁微断裂。运动员、骨质疏松患者易发,表现为局部压痛和负重痛。X线早期可能阴性,需核磁共振确诊。治疗需制动6-8周,配合钙剂补充。
4、拇外翻:
第一跖骨头内侧突出形成"大脚骨",穿窄头鞋会加重畸形。除骨头凸起处疼痛外,可能伴随锤状趾和胼胝体形成。轻症可用分趾垫,严重畸形需截骨矫形手术。
5、骨关节炎:
足部小关节软骨磨损导致,中老年多见。晨僵不超过30分钟,活动时关节摩擦感明显。X线显示关节间隙变窄,治疗包括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口服氨基葡萄糖。体重控制能有效减轻关节负荷。
建议选择鞋头宽松、足弓支撑良好的运动鞋,避免赤足行走。每日温水泡脚后做脚趾抓毛巾练习,增强足底肌肉力量。控制动物内脏、海鲜摄入预防痛风发作,绝经后女性需定期检测骨密度。疼痛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明显肿胀变形时,应及时至足踝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