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与胆结石属于同一类疾病,医学上统称为胆石症。胆囊结石特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而胆结石泛指胆道系统任何部位的结石,包括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
1、概念差异:
胆囊结石是胆结石的一种具体类型,结石仅存在于胆囊内。胆结石则包含更广的范围,除胆囊结石外,还包括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等胆道系统其他部位的结石。
2、形成机制:
胆囊结石主要由胆固醇过饱和、胆汁淤积等因素引起。胆管结石除上述原因外,还可能因胆道感染、寄生虫感染等特殊因素形成,部分胆管结石由胆囊结石脱落进入胆管所致。
3、临床表现:
胆囊结石多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胆绞痛,常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胆管结石除腹痛外,常伴随黄疸、发热等胆道梗阻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化脓性胆管炎等危急情况。
4、诊断方法:
两者均首选超声检查,胆囊结石通过腹部超声即可明确诊断。胆管结石诊断相对复杂,可能需结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检查手段。
5、治疗原则:
无症状胆囊结石可暂观察,有症状者建议胆囊切除术。胆管结石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内镜取石、手术取石等治疗方式,合并感染时需紧急处理。
预防胆石症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长期空腹或暴饮暴食。建议控制高胆固醇食物摄入,肥胖者适当减重。日常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玉米等粗粮,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胆汁排泄。出现反复腹痛、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物掩盖病情。
胆囊结石导致的胰腺炎主要表现为上腹剧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急性胰腺炎通常由胆道梗阻引发胰酶异常激活所致,需及时干预防止重症化。
1、上腹剧痛:
疼痛多位于中上腹或左上腹,呈持续性刀割样,常向腰背部放射。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加剧,弯腰抱膝体位可稍缓解。这种疼痛源于结石嵌顿在胆胰管共同开口处,导致胰液排出受阻引发胰腺自体消化。
2、恶心呕吐:
约80%患者出现反射性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胆汁。呕吐后腹痛无缓解是区别于胃肠炎的特征。胰酶入血刺激呕吐中枢及胃肠道痉挛是主要原因。
3、发热黄疸:
当合并胆道感染时可出现38℃以上发热,若结石压迫胆总管则伴随皮肤巩膜黄染。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血尿淀粉酶数值超正常值3倍以上,腹部CT显示胰腺周围渗出改变。
4、腹胀腹泻:
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导致脂肪消化障碍,出现脂肪泻和腹胀。粪便可见油滴漂浮,伴有恶臭。长期未治疗可能引发维生素K缺乏导致凝血异常。
5、循环紊乱:
重症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休克表现,与大量炎性介质释放有关。同时可能伴随呼吸困难、少尿等多器官功能障碍,需紧急重症监护治疗。
日常需严格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20克以下,优先选择清蒸鱼、豆腐等易消化食物。戒酒并避免暴饮暴食,餐后适量散步促进胆汁排泄。建议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结石动态,若反复发作胆源性胰腺炎应考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出现持续腹痛或黄疸加深需立即就医,避免发展为坏死性胰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