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片显示牙槽骨严重吸收时通常需要拔牙。牙槽骨是支撑牙齿的重要结构,当骨质流失超过一定程度,牙齿会因失去固定基础而松动脱落,此时保留患牙可能加重感染或影响邻牙健康。
牙槽骨吸收常见于重度牙周炎长期未治疗的情况。炎症持续破坏牙周组织,导致牙龈萎缩、牙根暴露,最终造成骨质不可逆流失。X光检查可见牙根周围出现黑色阴影,提示骨量不足。若剩余骨高度不足牙根长度的三分之一,牙齿已无法通过牙周治疗或骨移植稳定,需考虑拔除。拔牙后3个月左右待创口愈合,可评估种植牙或活动义齿修复方案。
少数情况下,若患者存在全身性疾病无法耐受拔牙手术,或骨质吸收由急性感染引起且未累及牙髓,可尝试抗生素控制感染后行牙周夹板固定。但这类保守治疗成功率较低,需密切随访观察牙齿松动度变化,一旦出现疼痛加剧或新发脓肿仍需拔除。
建议尽早就诊口腔外科,通过锥形束CT进一步评估骨吸收范围。日常需使用软毛牙刷及牙缝刷清洁,避免过硬食物加重牙齿负担。吸烟者应立即戒烟,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这些措施有助于延缓剩余牙槽骨吸收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