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手术切除、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肛肠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胆汁代谢异常、年龄增长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肛门坠胀感、黏液便等症状。
1、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是治疗肛肠息肉的常见方法,适用于直径较小的息肉。医生会通过结肠镜或直肠镜找到息肉位置,使用电切圈套器或高频电刀将息肉切除。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可能出现轻微出血或腹痛,通常1-2天可缓解。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使用康复新液或云南白药胶囊促进创面愈合。
2、手术切除对于直径较大、基底较宽或疑似恶变的息肉,可能需要手术切除。常见术式包括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经腹直肠前切除术等。手术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后需住院观察3-5天。可能出现伤口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或左氧氟沙星片预防感染。术后2周内避免久坐或提重物。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或辅助术后恢复。美沙拉嗪肠溶片可减轻肠道炎症,地奥司明片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可调节肠道菌群。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若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4、饮食调整饮食调整有助于预防息肉复发或减轻症状。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苹果等,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限制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及酒精摄入。烹调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烧烤油炸。可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但需避免过量。
5、定期复查定期复查是监测息肉复发或恶变的重要手段。建议术后1年进行首次肠镜复查,若无异常可每3-5年复查一次。若发现新发息肉或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缩短复查间隔。复查前需按医嘱进行肠道准备,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
肛肠息肉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久坐久站,每日进行适量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可使用温水坐浴缓解肛门不适。观察排便情况,若出现持续便血、腹痛加重或体重下降应及时就医。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术后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遵医嘱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