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存活二十年存在个体差异,主要与肝功能代偿程度、病因控制情况及并发症管理有关。早期肝硬化经规范治疗可能实现长期生存,失代偿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肝功能处于代偿期的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控制门脉高压,配合抗病毒、戒酒等病因治疗,部分患者可维持较稳定状态。这类患者若能定期监测肝功能、及时处理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五年生存率较高,部分病例可达十年以上生存期。营养支持与适度运动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已出现腹水、肝性脑病等失代偿表现的患者,即使接受介入治疗,多数生存期在五年内。这类患者常因顽固性腹水、肝肾综合征或肝癌等并发症导致预后不良。肝移植是终末期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主要手段,但受供体来源限制。合并严重感染或多器官衰竭者生存时间可能缩短至数月。
肝硬化患者需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纤维化治疗,乙肝患者应持续服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酒精性肝病患者须永久戒酒。每三个月复查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每半年接受胃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出现呕血、意识障碍等急症需立即就医。保持低盐高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不低于每公斤体重1.2克,优先选择鱼虾、豆制品等优质蛋白。避免剧烈运动但需坚持每日步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