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需满足急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存在责任病灶。
脑梗死的诊断首先需确认患者存在急性起病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视野缺损等,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临床评估需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在发病6小时内可能仅显示早期缺血改变,但可有效排除脑出血。MRI弥散加权成像能在发病数分钟内显示缺血病灶,是确诊脑梗死的金标准。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用于鉴别其他原因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部分患者需进行血管评估,如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或脑血管造影,明确责任血管病变。心脏评估包括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以排查心源性栓塞因素。
脑梗死确诊后应尽快启动二级预防措施,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氯吡格雷片。建议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适度进行有助改善循环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每3-6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等血管评估。